图片展示

作协  书协   美协   摄协   音协   舞协   民协   评协    诗词协    戏剧协

 

学道德模范 创文明昭通(1)|乌蒙山需要这样的带头人

作者:昭通文艺网 浏览: 发表时间:2023-04-18 15:57:29

乌蒙山需要这样的带头人

—— 记第三届“乌蒙工匠”昭通市森林和草原管理站站长白祖云

□ 杨 兴


  我,一个爱山,爱森林,爱草原的人,酷爱亲近大自然,对森林,草原有浓厚的兴趣,不是非常紧要的事,每个星期六我都会与同伴出现在昭阳区周围的大山上:锦屏山,九龙山,老尖山,头行梁子……夏季,沿着山脊徒步,松林挡住了炎炎烈日,踩着厚厚的松针,吹着凉爽的山风是我们每天徒步二十七八公里最惬意的时候……

  十几年来,我亲眼见证了昭通的山在慢慢变绿,这些都离不开务林人。

 

  也许是缘分,机缘巧合下,我认识了昭通市森林和草原资源管理站的白祖云,而且是一名正高级工程师,入选了昭通第三届“乌蒙工匠”,是他让我了解了林业,了解了务林人的艰辛,知道林业不是简单的种树,了解了森林和草原资源管理站的职能,一席交流,他为我们打开了森林和草原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个让我敬佩的白站长凸显在我们眼前……

  白祖云,昭通市森林和草原资源管理站站长,共产党员,正高级工程师。

  刚认识他时,我只知道他是搞林业的,后来知道他从事森林和草原管理技术等工作。森林和草原管理对于我就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是他告诉我说:森林和草原管理站,就是负责森林和草原资源监测等工作,通过森林和草原资源监测,及时反映林业建设的成果,为政府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为森林和草原资源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编制林业和草原各项规划、林业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项目施工作业设计、涉林项目征占用林地等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数据支撑。

  交流中了解到白站长在林业多个部门担任过负责人或者专业技术人员,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不管在哪个岗位,他都是行家里手。因此,他不仅仅是森林资源管理方面的专家,在森林培育、农村能源推广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尤其近几年来,他的竹子研究项目列入了昭通市“鲲鹏计划”,他入选了昭通第三批“鲲鹏计划”高层次领军人才,他还是“万名人才兴万村”的竹子产业挂联专家。

 

怀抱家乡情愫,踏上林业之路

 

  白祖云从小与森林有着很深的感情,是森林哺育了他,林中的野果、林下的竹笋、天麻、菌子……都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从小就和父母一起上山种树、砍柴,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森林,竹笋、天麻、藤条、广蔑是他们的主要副业收入。

  他的家乡水富二溪有一个最有经济意识的习俗——大年三十、初一种树,每年大年三十和初一,白祖云都会同父母一起上山找苗种树,长期坚持种树,使白祖云的家乡绿树环抱,像铜锣坝一样美……

  当时交通、通讯不便,也为他的求学增添了不少的艰辛,一个不到11岁的孩子,每周要背着二三十斤的生活物品,走30多里的山路到学校读初中,这种艰辛让许多同学没有坚持读下去。4年的初中生活练就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上学路上,也让他看见乡亲们全靠人力运输带来的艰辛与不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林业和交通、通讯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成为了他渴求知识的动力。高中毕业时,他填写了5个志愿:交通学校、邮电学校、林业学校、卫生学校,每个学校都与改变家乡落后状况密切相关,但可以看出他还是更偏爱林业。

  姑爹是铜锣坝的护林员,他家离铜锣坝不算太远,在白祖云读小学、初中时,放假期间,姑爹经常带着表弟和他一起巡山护林。春天笋子冒出尖尖的头,野花在林间高高低低,密密层层开放;夏天各色野果数不胜数;秋天金黄、浅黄、赭色、绛红、深紫的树林美不胜收,脚下“吱吱”响的落叶,周围森林的芬芳,山野的凉风让人心旷神怡;冬天,雪花挂在树林间,北风滑过树梢,雪花轻轻飘落……这些,他现在还记忆犹新。

  在铜锣坝,两名护林员都是老党员,同时还来了一位昭通地区的老干部蹲点。三名老党员每天晚上学习大约1个小时的《毛泽东选集》成为必修课,他和表弟也一起围在火塘边,静静听长辈们念毛主席的文章。学习完之后,听着长辈们谈巡山路线、谈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别的树、谈着哪些地方随时有熊出没、谈昭通年青人恋爱时的浪漫、谈昭通的繁华……这些都引起他的好奇心。后来,他和表弟都成为了务林人。

  在铜锣坝,白祖云还可以在林区获得打工的机会,每天在林区里干活会有一元五的收益,哦,树林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率!这是少年白祖云第一次有了林业可以创造价值的概念。

  在这里,少年白祖云爱上了铜锣坝,也爱上了树林。

  家风、家乡习俗、家国情怀,让白祖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坚定的信念和规划——报考林业专业!

  1985年9月白祖云考取了云南省林业学校,之后,渴求知识的他不满足,继续深造。1997年在西南林学院在职自考专科毕业,学无止境的他,2008年继续努力,在西南林学院函授本科毕业。白祖云在追求知识的路上孜孜不倦,就为了将来用自己的才能、学识回报养育自己的乌蒙大地……

  林业学校毕业后,1987年白祖云成为了昭通地区林业勘察设计队的技术员、1993年成为该设计队的助理工程师;1998年成为工程师;2007年成为昭通市林业局木材检查服务总站高级工程师;2012年任昭通市林业局木材检查服务总站站长;20193月至今任昭通市森林和草原资源管理站站长。

 

踏遍乌蒙山水,探寻致富之路

 

  白祖云时刻牢记自己是从山村走出的林业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干家,行动派,走出办公室,走出象牙塔,到广阔天地,到各县到各乡镇,到偏僻山乡进行调查、现场指导。

  在林业行业工作,要吃常人吃不了的苦,白祖云三十多年来,用脚步丈量了乌蒙山的山山水水。

  在盐津的豆沙乡,1987年,19岁的白祖云刚参加工作,正赶上昭通开展第一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一干就是一两个月,在天灵村食堂天天吃包谷饭,洋芋、南瓜叶煮的汤,半个月没有吃过肉。有一天实在忍受不了缺少油荤的饥饿感,就到周围的老乡家买了几个鸡蛋,没有想到,食堂没有油,只能用水煮,总算犒劳了一下胃,解了一次馋。

  在大关,白祖云和同事经常早出晚归,早上从天星出发,一边工作,一边往山顶上爬,身体已经透支到了极限,歇下去就没有力气站起来。爬上大山,又累又饿,看到人家户,有意识选择一家大瓦房寄宿,正碰上这家人在吃晚饭,主人热情款待,在昏暗的油灯下,太饿了,吃了两碗米饭,还想再吃,却看到人家是从另一个甑子里舀饭吃,主人吃的是包谷饭。农户家有点米不容易,所以,白祖云忍住饿,不忍再接主人舀过来的饭。饥饿过,才知道单单就是一碗白米饭也是那样香甜,那样有饱腹感,这顿饭让白祖云觉得是今生最好吃的饭,最难忘的情……

  永生难忘的饭,让他的理想得到了升华。

  在牛栏江边,天色已晚,饥肠辘辘,没有选择,随便敲开一户农户家的门。主人热情款待后,让出了自己的床,但床下是用松树棒棒铺的楼,楼下关着牲口,尽管气味熏人,还可忍受,但蚊子太多,虽小,却很恼人。再热,也只能用被子把自己裹起来,再用衣服把自己的头包起来。尽管如此,也难以入眠。尽管这样,全身还是被蚊子叮出大大小小的包。

  1989年在巧家开展森林资源调查,棉纱村地处金沙江边,天气异常炎热,白祖云他们的工作路线是从棉纱村出发,回到巧家营,临行前装上一军用水壶的水不到半小时全部喝光。巧家大山连绵,沟沟壑壑,直上直下地爬山,有时走几公里都难遇到泉水,路还长,便灌上稻田里面的水,半小时再次喝光,一直没有人烟,没有了水源,忍了四五个小时,终于来到半山腰,见到一个水窖,这水不知贮藏了多久!不管是放过粪的稻田水,还是半山腰的水窖水,对于此时的他们,都是救命之水!

  彝良小草坝出产世界著名的天麻,它也是农户摆脱贫穷的致富产业。白祖云在这期间担任木材检查站站长和林政稽查队队长。从事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怎样才能既不让农户为了经济利益毁坏森林又要保证脱贫致富?这是白祖云思考,探究的课题。于是,白祖云利用自己林业专家的身份,潜心钻研,加强了对天麻菌材树种选择的研究,缓解了农户毁林种天麻的情况。

  竹产业是绥江扶贫攻坚的重点产业,2017年白祖云再到绥江中城镇绍庭调研指导竹产业时,看到当地农户已经能够用当年种下的竹子编织各种工艺品时,作为一个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白祖云,一名共产党员,他幸福感满满——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白祖云感到都是值得的。

  国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昭通实施了长江防护林工程,昭通地委也提出了“三年消灭宜林荒山,五年达标验收,十年形成支柱产业”的号召,白祖云被借用到昭通地区长江防护林办公室,全程参加了长防一期工程、以工代赈林业建设项目,绿色扶贫工程项目,他深入到60多个乡镇调研、指导,把自己的知识、青春奉献给了林业事业。

  1994年,白祖云去家乡水富二溪搞森林资源调查,顶着烈日不断从一个山头爬向另一个山头,白祖云的脸上、额头、脖子、手臂全晒脱皮了,他回到家,母亲看到他又黑又瘦,满脸蜕皮的样子,心疼地抚着他的脸哭了。她的母亲说“没想到你工作了还这么苦!比我们农村人还苦还累!”……他说:“对于他们这样的务林人,夏天满脸蜕皮是常有的情况,我们不能像农民一样,太阳大了就回家,而是早出晚归,要抓气候,越是晴天,越要抓紧上山工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白祖云对家乡有着无限的眷念之情,有着家乡情结的他主动申请挂钩水富,帮助水富发展竹产业。近几年来,他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培训、指导筇竹低效林改造、方竹种植、抚育、采笋等技术,他研究推广的筇竹笋采笋技术,可让农户增收58%。

  夏天的水富格外闷热,站着、坐着,湿热的空气都让你淌汗,2020年6月,作为水富竹产业的专家组长,白祖云带着同事顶着烈日爬上大山对出苗率低的苗圃、低效林改造效果不好的地块,寻找原因,提出解决措施,现场进行指导,下山吃午饭已经是下午4点了。

  作为林业工程技术人员,白祖云坚持用事实说话,带领同事深入到水富规划种植的方竹和筇竹改造小班做了百余个样地或样方进行抽查核实和研究。2020年4月自己掏钱购买带壳竹笋进行现场研究,在分级、称重后再进行剥壳,称重,算出每个等级的出笋率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最佳采笋规格,避免了资源浪费。这样用现场得出来的数据告诉农户,科学采笋对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性,让在场的干部、农户感叹、折服。

  34年来,白祖云作为一名林业工程技术人员,知道农村日常生活的艰辛,他总是把农户装心中,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

  白祖云在任职昭通市林业局能源科技推广站站长和高级工程师期间,深知农户燃料短缺的困难,就主持带领干部职工深入农户对节柴灶进行现场指导、测试、改进,完成节柴灶2.5019万口的改造,达到10分钟内用1市斤烧柴就能烧开10市斤水,节约了能源;还帮助农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3904万台,3年来为农民节省支出1.5129亿元,按15年使用寿命,可节省支出7.5645亿元,同时减少木材消耗,保护了生态环境,减少了农村能源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促进了脱贫致富。

  白祖云牢记脱贫攻坚使命,亲自撰写通俗易懂的培训讲稿,亲自上台授课,在镇雄对全市业务骨干40余人进行了业务培训。

  白祖云常说,只有通过实践和研究,才能得出结论,才能有科学依据。

  除此之外,白祖云还全程参加了长防工程,亲眼见证了荒山披上绿装。岁月更替,昔日的小树苗现在长成参天大树,绿树成荫,干涸的泉眼重新“咕咕”流出清泉……通过长江防护林建设,农户既利用修枝解决了烧柴问题,又在昭通市这块土地上,建起了绿色长廊,减少了水土流失。

  在乡村振兴产业挂联中,白祖云也积极开展培训,仅2022年上半年就培训4期,培训人员近94余人次。

  林业科技工作者这个职业,要与大山打交道,危险系数太大,经常与危险不期而遇。

  白祖云他们去的地方,本身就没有路,但工作地点就在那里,不能绕开,所以上山要随身带着砍刀和花杆等测量工具。在灌木丛中走不出来,就要用砍刀边走边开路,雨天一身湿、一身泥,大山上大雨来了,再大的伞也遮不住的;晴天一身灰、一身汗,走进县城,他们就成了走过路过,最吸引人眼球的另类,大热天还穿着一双反帮皮鞋。如果不是还扛着标志他们身份的花杆,还以为他们是那儿来打工的,不!打工的比他们还穿得干净、整齐。像乞丐?不像,“腹有诗书气自华”,衣着再囧,但精气神还在。

  哈,哈,像什么不要紧,县城里的异样眼光,不要紧,农户的致富路上有白祖云他们的身影就足够。“辛苦我一人,造福千万家”!这是白祖云他们的信念!

 

发扬团队精神,取得骄人成绩

 

  白祖云站长是从基层走出来的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先后担任昭通市林业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理事长……

  白祖云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稳健、自律、拼搏、逐渐走向人生最美华章!几十年的勤奋努力获得了众多奖项: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在森林培育、农村能源科技推广、森林草原资源管理、林业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先后获得中国林学会劲松奖;被昭通市评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先进个人;先后两次被省林业厅邀请或聘为省级评审专家参加对昭通市全市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评审;2017—2018年被昭通市直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88月被昭通市人大常委会聘任为立法咨询专家;20221月被昭通市命名为第三届“乌蒙工匠”并获得“记功”奖励……

  1996年3月,白祖云被昭通地区行署林业局评为林业宣传一等奖;199610月,被云南省林业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宣传报道林业重点工程一等奖;20005月,被昭通地区以工代赈领导组评为先进个人;2007年被昭通市人民政府评为林业工作先进个人;2010年—2014年被昭通市林学会评为先进个人;2010年—2014年被昭通市科学技术协会评为优秀学会干部;20187月被中共昭通市直工委评为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在兼任昭通市林学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理事长期间,先后两次组织、指导会员撰写论文,为全市林业系统培养业务骨干,先后6次被市科协评为优秀学会干部。”

  白祖云用他的才学,在森林和草原资源管理保护方面,林业改革和林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的骄人成绩:独立完成了征占用林地管理Access数据库的建立;在昭通市林业局能源科技推广站任站长和高级工程师期间,在担任昭通市森林和草原资源管理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期间,大力推广无人机和林调通技术,大大地提高了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管理中各项督查、检查、监测的工作效率。共发表论文22篇,已录用待发表3篇,其中19篇均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主持编审了《昭通市林学会论文集》《昭通林业论文集》,独立编写了《资源林政管理培训讲义》《农村能源暨扶贫业务培训讲稿》《方竹幼林培育与管护技术培训讲稿》等培训材料。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林业的发展要靠千千万万个白祖云这样的务林人。他在结合昭通实际认真钻研技术的同时,为昭通培养了大批的业务骨干、乡土人才。

  34年来,多次在昭通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业务培训、资源林政管理人员培训、乡镇林业站长培训等培训会议(现场)讲授林地综合管理、征占用林地管理与技术报告审核、方竹培育技术、筇竹低效林改造技术、采笋技术等课程,累计培训林业工作人员和农民4000余人次。通过“鲲鹏计划”项目实施,组织了本单位、县区林业局、专业合作社的人员参与,培养技术人才。在资源管理、乡村振兴产业挂联中积极开展培训,仅2021年就培训两期,培训人员近170余人次。

  白祖云站长获得的奖励太多了,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谦虚地说,这是他们林业工作者所有人的荣誉,是他们林业工作者共同奋斗出来的,他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忍病挨痛,深植情怀

 

  为了昭通的林业事业,为了老百姓尽快脱贫致富,也为了把自己几十年来扎根乌蒙大地的实践经验、科学知识毫不保留传授给农户,他放弃了改行的机会、放弃了进省城的机会,他从小为了改变家乡那个小山村而发奋读书,选择林业,到为整个昭通脱贫致富而坚守林业,实现了人生理想,这是工作中长期与老百姓感情交融,深植在他心中的家乡情怀分不开的!

  白祖云有一次计划要去巧家出差,可胃痛得耐不住,到医院看病,医生却要求白祖云住院,他坚持不住,还与医生嚷起来。到了巧家,胃痛得他连站都站不住,只得又到巧家医院开一点药,暂时缓解,继续照常工作,直到完成在巧家的工作任务,回到昭通,彻底一查,是非常严重的胃溃疡,不得已只好去住院了。开头几天,还好好配合医生,病情稍一好转,就躺不住了,心中惦记着没有干完的工作,每天早上一输完液就偷偷跑回办公室,加班加点干工作。他一工作起来就忘记了时间,由于长期没有规律的生活与加班,第二年白祖云的胃病又犯了,但正值昭通市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白祖云负责技术指导工作,他只好硬挺着,熬到活动结束才去住院。

  白祖云因为长期下乡,风里雨里在山地林间亲力亲为,2019年8月,他的右肩患了滑膜炎,疼痛使得他每天都要咬紧牙关,连开车门都困难。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走访农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农户,为农户解决实际问题,诸如吃水问题,道路硬化问题等等……

  2018年冬天,白祖云与局领导一起去绥江督查指导筇竹低效林改造。雪,挟裹着冻雨纷纷扬扬下着,覆盖了山沟、道路;风,刀子样的在脸上刮着,穿再厚的衣服,在大山中仿佛变成了纸片,一点都不暖和。白祖云左手做过手术,缺少肱骨,如果在冰雪天气摔倒了,已50多岁的他,连爬起来都非常困难,但他为了农户,还是一步一滑地到山间地角对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培训……

 

巧讲解,懂感恩

 

  白祖云因为是农村出身,他更理解农户诉求。每次到现场培训,他都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农户交流,讲解,把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让农户真正听懂,会实际操作。除此之外,他从不拿森林和产业资源管理站站长的架子,培训现场,好像他是农户的老大哥,又好像是农户的远房亲戚,串门一样来了,唠家常似的就把枯燥生涩的林业术语讲解明白透彻……

  白祖云的辛勤付出,任劳任怨,把传授知识当己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严格要求自己,赢得了广大农户的喜爱,尊敬,感谢……几次回家的路上,不知不觉突然发现自己的公文包变重了,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是农户悄悄在里面放了一个黄瓜,或者一个苹果……

  山村山路与主公路往往有一段距离,没有车的情况下,农户会主动用摩托车送白祖云到主公路上,每当这个时候,白祖云非常感动:自己的辛苦付出,一点一滴,农户记得清清楚楚,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对白祖云的感激之情!白祖云也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感受到了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还有什么比被老百姓铭记更幸福的事呢?

  就凭这样的好人缘,白祖云下定决心,带领农户走上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道路,走定了!

  以水富来说,森林覆盖率达到66.46%,在昭通处于第二位,水富有竹子18.6万亩,其中筇竹和方竹9.52万亩,占51.2%,竹产业年经济收入1420万元,实现生态效率600多万元,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1万余人就业,农村也减少了许许多多留守儿童,他们能够在父母的陪伴下健康成长,昔日的荒山野岭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白祖云很自豪!

  34年来,白祖云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勤勤恳恳,无私奉献,把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智慧、研究,不断总结,归纳、记录、发表,解惑授业,为全市林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面对亲人,深感歉疚

 

  在事业上白祖云身先士卒,无愧父老乡亲;但对待妻子孩子,白祖云充满了愧疚。

  妻子到现在还时不时会拿生孩子之事,调侃白祖云一下。孩子出生了,才十多天,白祖云接到工作任务,不得不离开还没有满月需要照顾的妻儿。初为父亲的喜悦,妻子依赖的目光,特别是襁褓中孩子萌萌哒的眼睛,白祖云也不想离开,但是为了工作,白祖云还是依依不舍地默默离开了。

  后来,白祖云也经常遇到说走就走的出差,妻子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养育幼小的孩子……

  只是妻子抱怨归抱怨,她全力支持白祖云,家中的油盐柴米酱醋茶,家中的大大小小的事自己一个人扛,让白祖云在奔向一个个县城、一个个乡村培训、调研时,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在有力支持、支撑着他,让他无后顾之忧,干起事业来全身心投入。

  由此,白祖云感谢妻子的理解和孩子的懂事。妻子不时的揶揄他几句,成了他们幸福家庭的调味品。白祖云的潜心奋斗,也给孩子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孩子的敬重,孩子以有这样的父亲为骄傲!现在孩子成家立业了,父子俩还在互相学习、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不愧“乌蒙工匠”称号

 

  白祖云站长不愧是2021年昭通市第三批“鲲鹏计划”高层次领军人才,不愧被命名为第三届“乌蒙工匠”杰出代表!他带领他的团队,扛着他的标杆,挥着开路的镰刀,顶风冒雪,洒下滴滴汗水为乌蒙山这片热土脱贫致富奋斗着。

  白祖云参与制订的4个技术标准,在推广运用中取得了显著效益。核桃高桩换优比新植提前5年投产,改造20万亩,5年可增收60亿元;青花椒低产林改造推广20万亩,3年累计增收16.8亿元;青花椒育苗技术推广300亩,提供优质种苗1500万株,价值2250万元。

  白祖云在指导县区竹产业工作中,结合生产实践开展研究和推广筇竹培育与管理技术,先后发表竹子方面的论文10篇,尤其是筇竹林经营技术方面,先后发表论文6篇,在低产林改造、竹笋采集等方面得到推广运用,完成低效筇竹林改造23万亩,两年累计增收4亿多元。

  同时,在林、草、湿资源监测、森林核查、林地一张图成果的运用方面,为干部离任审计、区域经济考核、相关规划编制、工程项目用地审批、案件查处方面提供了基本数据支撑,3年累计减支3756万元,挽回经济损失1.5亿多元。

  特别是在服务基层方面,白祖云深入县区、乡镇、村社、山头地块开展培训、指导。尤其在竹产业发展方面,帮助指导水富新植和培育方竹6万亩,低效竹林改造5万亩,年增加收入330万元。铜锣坝竹产业专业合作社近两年每年增收35万元。在威信五谷村培训5期,指导2家公司培育方竹7700亩,预计今年投产面积1000亩,增加收入150万元,预计2024年全部投产,收入1155万元。

  ……

  通过白祖云和同事们的努力,根据2020年的森林资源监测数据,30年来,昭通市森林覆盖率从80年代末的8.71%提高到2020年的47.22%

  白祖云站长和他的团队对昭通市林业方面作出的贡献不仅仅是这些,我们就窥一斑知全貌,他用脚步丈量乌蒙大地的步伐还没有停歇,因为乌蒙山需要这样的带头人……

 

  作者简介:杨兴,昭阳区第四中学教师,昭通市作家协会会员,昭阳区摄影协会会员,爱写作,爱摄影,爱以脚步丈量大地,在《中国电视报》《云南电视报》《女子文学》《旅游导报》《昭通作家》《乌蒙山》《杏坛文苑》等报刊发表过作品。

  

  来源:昭通文学


 

 

    址:昭通市昭阳区珠泉路175号58

 

 

 

    话:0870-2159870

 

 

 

    邮箱ztswyw@126.com

 

版权所有:昭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滇ICP备19006880号-1     滇公网安备 53060202000126号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
滇ICP备19006880号-1